《安妮日记》读后感7篇
一天又结束了,一定有不少感想,让我们今天做个总结,写一篇日记吧。那么什么样的日记才合适呢?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《安妮日记》读后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《安妮日记》读后感1“有的人活着,他已经死了;有的人死了,他还活着。”――这是臧克家的诗句,也是我读完《安妮日记》的第一反应。安妮在密室中的两年日记让人看到了完整的安妮的形象――活泼,开朗,乐观,积极,聪明,好强,她的小心思,她的青春期困惑,她的理想,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,都跃然纸上,毫无保留,以此改编成剧本也是很容易塑造人物形象的。她死了,但她一直活在我们心中。这就是记日记的好处,这就是文字的力量。
古有“三不朽”――立德,立功,立言。我始终觉得“立言”应放首位,胜过另两者。普通人很难立大功立大德而被世人记住,从而永垂不朽,但普通人可以立言,哪怕是一句诗,一句话,一篇文,却能流传万世。安妮是个普普通通的一个犹太女孩,但因为她的日记,她的名字被世人铭记,她的形象被后人缅怀;卡夫卡,一个普普通通的保险推销员,却因为他的小说不小心被朋友保存下来,从而卡夫卡这个名字绽放出无限光芒;杜甫,官职低微,四处漂泊,寄人篱下,但因为那些伟大的诗,成就了他的伟大,诗圣美名流芳百世。当然,很多人是以功德留名,但想想如若安妮没能留下日记,她那15年短短生命就如其他遇害的六百万犹太人一样似蝼蚁似草芥,再生动再挣扎的生命也只是人们眼中的一个数字,一个600万分之一的分数。而因为她的日记,我们可以追随着她的文字与她感同受身,脑补着与她一起经历那些日日夜夜,为她惋惜,为她祈祷。安妮很不幸,在解放前2个月被抓紧集中营,最终遇害,但她也很幸运,她的日记没被销毁;之前读过另一本书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,作者维克多?弗兰克尔则比安妮幸运很多,在集中营幸存下来迎来了战争的胜利,才有了后面这本书,记录集中营里犹太人的心理状况。
我也记日记,记了近22年,但多为流水账,比起安妮那细致的场景描写,记录下内心的各种起伏,记录身边人的言行特点,记录自己对战局的思考,这才是她的日记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所在。我也得改改我的日记风格。尽管那些大师的日记也多为流水账类型,如吴宓日记,顾颉刚日记等等,但安妮这个小话痨的日记最吸引人,最可爱,展现了最真实的她。
我一直有个思考,人活一世,若想不朽,唯有留下两样东西――生物信息和非生物信息。生物信息就是DNA,传统的方法就是生孩子,生一个孩子就留下了1/2的DNA,生的多,留下的就更多更全面,所以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有其道理,但自从发现了DNA并有了克隆技术后,留下自己的生物信息不必非得生孩子这般麻烦,留下肉体即可,所以死后“入土为安”也是有道理的,而火葬就彻底消灭了你的生物信息,所以死前最好留下一撮头发,或脚底一块死皮。所谓的“非生物信息”就是你的后天的一切行为,言论,思想,我们的影像,我们的文字,我们在互联网上留下的各种痕迹,各种偏好。留的信息越多,越能还原真实的我们,留的越多,越能提高自己不朽的可能性。英剧《黑镜》第二季的《马上回来》那集和第三季的《San?Junipero》那集提醒了我们,要永生,就要在生前留下更多的痕迹,更多的言行,最好是完整的脑部意识,新出炉的第四季的第一集《卡里斯特号》提醒我们除此以外,留下DNA更能再造真实完整的自己。我也想永生,我也想不朽,那就从保存好自己的一缕头发和认真记日记认真写博客开始吧。
《安妮日记》读后感2“我想活下去,即使在我死后。”寂静的夜晚,读完《安妮日记》的最后一个字,耳边萦绕的是安妮清脆而坚定的声音。
“死去元知万事空”,但是安妮依然想“活下去”。事实上,她做到了。虽然她在15岁的花季被迫离开了这个世界,但是,借助她的《安妮日记》,她永远地活着,永远亮丽,如初绽的花。
《安妮日记》是安妮﹒弗兰克用生命完成的杰作。1942年6月,德军占领了荷兰,为了逃避盖世太保的搜捕,父亲带着一家人躲进了办公室的密室。密室里的生活十分枯燥,尤其对安妮这样一个好动好说的13岁女孩。单调的饭菜,性格怪癖的居伴,几年不能出门,用水和去卫生间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,而且常常担惊受怕……一切似乎都那么黯淡无光。
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天地里,安妮经历了快乐,期望,隐匿,抑郁,悲愤,挣扎……她用天生的好文笔向我们展示了她那段最难忘的生活。从13岁到16岁,几乎每一篇日记,更多的不是战争带给她的沉重,而是她对待战争的乐观。“我仰视天空,冥冥中觉得世界还能好转,这场残酷也会告终,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。在此同时,我必须执着我的理想。也许有一天,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!”
这是多么坚强的安妮,多么乐观的安妮,是坚强和乐观支撑着安妮度过了艰难的密室生活,是坚强和乐观成就了《安妮日记》。
是的,“生活予我以痛,我以微笑吻之。”只有乐观才可以让一个遭遇不幸的人,坚强地活下去,活出别样的精彩。
我想起了小区楼下一对修鞋的老夫妻。听说,那对老夫妻在我还没出生前就在那里摆摊修鞋了,他们又聋又哑,但修鞋的手艺很好,为人又和善,因此,生意很是红火。
一天,妈妈的一双高跟鞋鞋底坏了,我奉命去帮妈妈修鞋,说实话,之前我从没对那个小摊多看一眼呢。来到小摊前,老爷爷、老奶奶不约而同给我一个灿烂的笑脸,我不禁也向他们甜甜地笑了一下。
我把鞋递给老奶奶,指指坏了的鞋底,奶奶会心地一笑,点点头,从琳琅满目的盒子里翻出一个土黄色橡胶鞋底,比划了几下,抬起头,笑着,那目光似乎在询问:“姑娘,这个可以吗?”我赶紧点点头,她又是一笑,脸上盛开了一朵灿烂的菊花。
奶奶将鞋子紧紧地握在手里,拿起一根亮闪闪的针,穿上线,随后,一扎,一顶,不一会儿,那块橡胶就紧紧钉在鞋子上了。最后,她把线在牙齿间一勒,一咬,线就断了。看着她那娴熟的动作,飞舞的双手,我觉得那简直是一场艺术表演。
钉第二只鞋的时候,奶奶一不小心,针把指尖扎出血来了,我不由地惊叫起来,奶奶却习以为常,轻轻地按了一下,擦去血珠,她朝我一笑,仿佛安慰我似的,随后,继续埋头缝缝补补。
鞋修好了,奶奶把鞋递给我,笑盈盈的目光仿佛在问我:“姑娘,满意吗?”
我接过鞋,新的底和鞋子贴合得那么紧,仿佛它们本来就是一体的,我连忙笑着点头,问:“多少钱?”
奶奶伸出了三个手指头。
三元?只要三元!
我将三枚闪亮的硬币放在奶奶手里,她不停地向我点头微笑,一旁的老爷爷也停下手里的活,快乐地笑着。他们的笑容,安详而温暖,那么美丽动人。
在回家的路上,我默默地想:虽然他们又聋又哑,但是他们乐观地对待生活,他们对着生活微笑,所以生活也给予他们微笑。
是的,不管什么时候,都要快乐地微笑,就像安妮,哪怕她面对的是残酷的战争。
……此处隐藏3141个字……了战争结束的胜利曙光。盟国开始反击了。然而命运再一次视安妮的祈祷于不顾,他们被告发了。对受难者来说,最悲哀的莫过于在战争即将胜利之际罹难,就如正盼着孙儿出生的祖母,却在听到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前骤然离世。安妮曾说,我不愿像妈妈和其他女人一样,嫁人生子,然后被忘记,我想要名垂千古。这是整篇日记唯一让我稍感欣慰的地方。因为她做到了,并且做得很出色,不仅名垂千古,更是感化了千千万万人,我们将永远铭记战争的痛苦,珍惜和平。
《安妮日记》读后感6在暑假里,我读了《安妮日记》,才知道战争的残酷远非我等未曾经历的日能想象。我们曾有一阵子期盼战争,以为那可以是我们现在的“痛苦”的结束。但事实上,如果真的爆发战争,那将是更痛苦的深渊。悲剧是把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,有人做过统计,自从人类社会有历史记载以来,绝对的和平时期只有不到200年。人类为了征服与反对征服而进行战争的时候,却往往忽略了人类生存的本义。
安妮弗兰克(AnneFrank),一个犹太少女, 1942年6月12日,她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,从此开始写日记迫于日益残酷的排犹浪潮,她的一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共八人躲进她父亲公司的密室,八个人藏身阁楼密室25个月。在漫长的25个月内,唯有这位13岁犹太少女安妮用她的笔,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,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。
对十三岁的安妮来讲,这日记本就像打开一扇门,它通向成长,通向无限的希望。安妮说过“没有日记,也就无我。”然而,安妮不再有机会回味这一切了,因为同时拉开的,是战争的序幕,随着警报的拉响,恶梦就开始了。而她面对死亡的阴影,她的心灵一直是和平与真挚的。安妮说:“我常常沮丧,但从不绝望,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,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。当我抬头凝望天空,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,残酷终将结束,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,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,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: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。我仍然坚信,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。”所以,在阅读《安妮日记》时,大的战争背景下,我们将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贯彻始终。有一种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,细节随处可见,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。她可以说:“我必须承认,坐在天窗下面,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,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,有什么比这更愉快吗?”
安妮经历了快乐,期望,隐匿,抑郁,意欲,悲愤,挣扎,死亡的人生历程。安妮在日记中如实记录了两年间隐秘、艰苦的生活状况,自己的寂寞、苦闷,对现实的恐惧、憎恶,对生的追求和期盼,对未来的向往和祝愿,对战争、人性的深入思考。她渴望用年轻的激情、勇气和天性的善良拥抱自然,拥抱世界,但是战争回报给她的却是苦难和死亡。
安妮用她天生的好文笔向我们展示了她那段最美好的时期。从13岁到16岁,几乎每一篇日记,更多的不是战争带给她的沉重,而是她对待战争的乐观。一切是乐观的……因为有那么多的东西支撑着她,爸爸,妈妈,姐姐。和那个16岁的,她喜欢的男生……
她永远有那么一点期待,也许战争结束了,她又可以上学,又可以看见他,又可以开心的,开心的干好多的事情……
后来,安妮被抓到了集中营,但是她依然是那样的乐观,那样的充满希望……
但是 ,在安妮16岁生日的前3个月,她却去世了,带着绝望……不,带着那么一定点的希望走的……她的精神垮了。爸爸的杳无音讯,妈妈的死,姐姐的突然离去,使安妮,那个因为战争和疾病而不堪一击的女孩再一次的受到打击……她在3月初,一个原本充满希望的春天,悄然离去……
战争就是一种悲剧,它会摧毁我们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习以为常的美好的东西。或许,在战争开始的时候,会是激动人心的,但兴奋过后,将是对和平的漫长而痛苦的等待。
《安妮日记》读后感7假期里,我认真阅读了《安妮日记》,书中那个阳光,自信,充满理想的女孩安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天使安妮 ——《安妮日记》读后感。她有一个富裕的家庭。其父为一公司总经理,母亲也是富家闺秀。安妮自幼备受父母的疼爱,上学后又得宠于老师,真可谓养尊处优。可悲的是,她的身体里流淌着犹太民族的血液,而犹太民族的历史注定是悲剧,在那个沉重的二战时期,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被成批的杀害,纳粹兴起后安妮便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。她的一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共八人躲进她父亲公司的密室,八个人藏身阁楼密室25个月。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,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,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仁帮助供给食品和生活用品,获知外界的一切。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,单调的饭菜、性格怪癖的居伴、不能出门,而且常常担惊受怕。不过这一切并没有使她的心田荒芜,安妮想成为作家和记者。在这25个月中,安妮用日记述说着战争带来的一切。“你一定想听听我对躲起来过日子的想法。这个嘛,我只能说我还不是很清楚。我想我在这幢房子里永远不会觉得宾至如归,不过这并不表示我讨厌它。
我们很像在一幢奇怪的公寓里度假。”黑暗的环境,狭小的空间,无休止的轰炸,沙哑的钟声带走了一个个漫漫日夜。寂寞,苦闷,对现实的恐惧,憎恨,都没有压倒这个花季女孩,她贪婪家庭的温暖,对生的追求与期盼,以及对未来的向往和祝愿都融化为了阳光女孩的无限力量,战争是残酷的,我们未曾经历过,便无法真切地感受它的恐怖与无情。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,在那个封闭的空间,我们能否想象成一次冒险之旅?周围静寂了!不用学习枯燥的钢琴,对一些孩子来说,几乎可以欢呼雀跃,可这对安妮和她的家人来说却是无限的失落。没有了音乐,依旧需要歌唱;没有空间,仍旧不忘舞蹈,安妮像个天使,在这黑暗的日子里,给周围人带来希望,节日送上自己的礼物,谈不上精致,却给阁楼里撒下一片阳光!“在当前这样的时代,的确很难:理想、梦想和宝贵的希望也在我们心中浮现,但只有被残酷的现实压碎。我没有把我的理想全都拋弃,也是奇事,那些理想看起来那么荒谬,那么不切实际。可是我仍然紧抱着它们,因为世界虽然这样,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。”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,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。每当抬头凝望天空,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,残酷终将结束,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,安妮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,也许有朝一日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:安妮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。
她仍然坚信,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。有一颗颗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,细节随处可见,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。无论环境多艰苦,始终不放弃自己的梦想;不管战争多残酷,总有一棵豁达宽容的心。正是这些梦想与宽容坚定安妮和平终会归来的信心。战争能摧毁一切,唯独不能侵占一颗坚强、勇敢、自由的心!我,作为一名老师,面对与安妮年纪相仿的花季少年少女。我将要告诉他们安妮的故事,告诉他们当他们惦记着未升级的游戏,安逸得享受着美食,在父母怀里撒娇的时候,少点叛逆,去除埋怨,时刻满怀着自己的理想,用豁达的心去对待这个世界,珍惜自己的生命。因为拥有勇气和真诚的信念的人是永远不会在不幸中消亡的。